人民网

消费金融持续升温 助力释放新市民消费潜力

热点本报记者 吕红星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持久拉动力。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数以亿计的新市民群体已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2年3月份,原中国银保监会与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新市民”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数据显示,我国新市民在总人口中占比超过20%,是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人群。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普惠金融大文章”的背景下,新市民金融消费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方面,更成为银行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力业务创新的重点。新市民群体在金融消费方面的痛点值得关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拥有高达3亿新市民,这个庞大群体在养老托幼、买房租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融资需求是巨大的,通过提升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供给质效,推动普惠金融,有助于释放巨大市场需求潜力。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3亿新市民中,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随着数以亿计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新市民群体在创业、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有非常旺盛的资金需求,优化新市民消费金融服务将为他们在城市成家立业提供更好助力。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市民是推动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群体,规模较大且多样化明显。在金融消费方面,新市民群体也表现出明显的特征。一方面,新市民金融需求潜力巨大,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均呈较快增长趋势。另一方面,随着新市民群体逐渐融入所在城市,其金融需求也相应扩展,创业融资、小微企业信贷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明显增加。202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五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农业转移人口等新市民金融服务不断深化,这意味着服务新市民将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重要课题。为使得消费金融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显现,从金融消费视角来看,新市民群体在金融消费方面存在哪些痛点亟须解决?在范若滢看来,需要高度关注新市民群体在金融消费方面的痛点,对症下药,提高金融服务质效。这些痛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市民群体中有较大比例户籍不在居住所在城市,存在工作稳定性低、信用数据不足等问题,导致传统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第二,由于新市民群体内部文化水平、行业分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金融消费的侧重点也存在较大差异,金融机构对应进行金融产品开发的成本较高。第三,大部分新市民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了解程度不高,导致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广和拓展难度较大。农村金融机构要强化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去年以来,消费金融机构积极做好新市民客群的金融服务,有效激活消费市场。消费贷“内卷”从2023年延续到了2024年。新年开始,不少银行推出消费贷优惠活动,不仅利率打起了“价格战”,额度、期限也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措施。据记者了解,春节前夕,各大银行为了吸引客户,银行消费贷不仅利率卷至“白菜价”,还推出了100万元、200万元的高额消费贷产品,主要面向有房贷客户、新市民、高级人才等客群。一些银行还推出拼团概念,拼团人数越多消费贷利率越低。北京农商银行“凤凰e借”的消费贷拼团利率优惠券活动规定,3人团年化利率(单利)为3.6%,5人团年化利率(单利)为3.45%,10人团年化利率(单利)为3.25%,20人团年化利率(单利)为2.98%起。事实上,包括农商银行在内的各家银行春节前推出的这些优惠措施仅仅是消费金融帮扶新市民的一个缩影。在周茂华看来,不少新市民存在工作与收入来源不稳定、缺乏抵押品等问题,下一步,如何对新市民信贷融资进行有效定价和风控;如何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满足新市民多元化需求;如何更好发挥融资增信作用等,则是银行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相较于国有大行,农村金融机构在拓展新市民消费贷款等金融服务方面具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在范若滢看来,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新市民方面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下沉、点多面广,更有利于拓展新市民金融服务渠道。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金融产品的吸引力不足。第二,信息科技能力较弱,金融产品线上、线下互动不足,服务效率较低,难以满足新市民短、频、快的金融需求。第三,价格优势不足,在普惠贷款利率方面往往高于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周茂华看来,农村金融机构要想在未来新市民金融服务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应在金融服务均等化方面持续发力。不少新市民由于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导致其创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农村金融机构要大力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度,努力为新市民提供均等化金融服务。“未来,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强化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例如,为新市民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尤其是针对新市民群体在居住、子女教育、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开发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归属感。”范若滢表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116802.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中国经济时报的头像中国经济时报
上一篇 2024年2月23日 上午12:09
下一篇 2024年2月23日
198抢自链数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