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把脉新“国九条”:如何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

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继2004年、2014年先后出台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国九条”之后,国务院再次出台的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由于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三个“国九条”,也被市场称为新“国九条”。作为资本市场长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新“国九条”设置了资本市场未来5年、到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将要达到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
为此,《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吴垠,他认为要鼓励资本市场建立培育长期投资的市场生态,完善适配长期投资的基础制度,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督促树牢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为金融富民构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资本市场。

把脉新“国九条”:如何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

吴垠: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多项。近年来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三等奖,西南财经大学刘诗白奖励基金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以及西南财经大学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
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
《金融时报》记者:资本市场的政治性、人民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
吴垠:金融乃国之重器,关乎国运与民生。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九条”)指出,必须始终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更加有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助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这一价值取向,把中小投资者的金融权益与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作为核心要素提出,彰显了金融强国建设的总体方向。金融为民的实质即金融富民,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资本市场建设体系即将形成。
方向是关键,金融为民须坚持正确的资本市场发展方向。中国建设的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也应服从于这个整体目标。首先,新“国九条”提出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资本市场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党管资本市场的核心是让资本市场有效而安全,平稳且健康,尤其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把金融党建和金融为民的价值观结合起来,充分贯彻到各个金融机构的日常运营之中,保证资本市场的发展与金融为民理念高度契合。其次,坚持高质量资本市场建设方向的长期性。新“国九条”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到21世纪中叶,资本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与金融强国相匹配的高质量资本市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鼓励资本市场建立培育长期投资的市场生态,完善适配长期投资的基础制度,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督促树牢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为金融富民构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资本市场。
更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金融时报》记者:新“国九条”开篇即是严字当头,如“严把发行上市审核关”“严格上市持续监管”“加大退市监管力度”等。您认为这次政策在整体上呈现出哪些不同于以往的风格基调?
吴垠:新“国九条”突出“有立有破”“加强监管”“高质量发展”,其中涉及严把入市、强化退市、中长期资金入市、“五篇大文章”服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我们说监管是手段,金融为民要依靠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来有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资本市场应该是普惠性质的,优先要保障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利益,而不是只为少数大股东服务。
因此,监管要对不同类型股东分类施策。严格规范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减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坚决防范各类绕道减持。责令违规主体购回违规减持股份并上缴价差。要严厉打击各类违规减持,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对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东减持、实施风险警示。加大对分红优质公司的激励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提高股息率。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春节前分红。要以监管来促进中小投资者在资本市场投资获得普遍红利,形成共富态势。同时,对于上市、退市、证券机构和交易行为等,新“国九条”也作出了加强穿透式监管和监管协同等要求,核心是把住上市企业的资质、管住退市行为、树立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良好经营理念,整治异常交易行为的风险。最终是要以监管促效率,以监管保公平,铸就资本市场服务居民财富创造的稳健性和可靠性保障。
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
《金融时报》记者:如何统筹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和安全?
吴垠:金融为民要依托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在对外开放方面,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要在资本市场开放的背景下做好,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竞争力,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把科创、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建设放在国际金融合作的视野中拓展,并兼顾国资国企改革等国家战略实施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对内开放方面,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让中小投资者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坚持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错位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发展,进一步畅通“募投管退”循环,发挥好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科技创新作用,推动债券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市场高质量发展,稳慎有序发展期货和衍生品市场。
此外,要把坚持统筹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和安全结合起来。开放是为了提升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与国际金融市场对接过程中的联动风险。既要拓展优化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机制,拓宽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渠道,提升境外上市备案管理质效,同时也要加强开放条件下的监管能力建设,深化国际证券监管合作,把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波动和传导阻断于国门之外。

点此“阅读全文”

大家都在看

工行一分行原行长被开除党籍!◆突发!21家上市公司集体解约普华永道◆一心堂被约谈◆知名品牌突然宣布永久闭店
银行人拍了拍你:听说你想去阿勒泰?
新政实施!多家银行落地此项业务!
把脉新“国九条”:如何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谢晶晶

编辑:杨晶贻

邮箱:[email protected]
关注金融时报公众号 看更多独家新闻资讯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106011.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金融时报的头像金融时报
上一篇 2024年6月3日 下午3:35
下一篇 2024年6月3日
198抢自链数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