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5如今,AI写作已不再罕见。无论是大学生利用AI程序“跑”出一篇“水课”论文,还是“打工人”让AI代写工作小结,AI写作身为“AI家族”的一分子,在迅速渗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帮手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争议。毕业季临近,2024届高校毕业生陆续进入论文答辩阶段。今年不少高校都发布通知,明确将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并对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过度依赖AI、同质化严重……面对接踵而来的拷问,AI写作的应用,边界在哪里?A大学生眼里的AI写作一款高效的“水论文机”“用过,在‘水’论文的时候还挺好使的,下次还用它。”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话题,不少网友都表示有过使用AI完成各类写作任务的经历。对我们这代人而言,小的时候,人工智能还只是科幻电影里的经典题材;后来,各种各样的智能家务机器人问世,让人们觉得曾经“高大上”的名词原来也有走进现实生活的一天。直到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人们又发现不仅体力工作有被取代的风险,脑力工作也有。不少人对这样的技术进步感到“惊喜”,也有不少人因“AI取代论”感到恐慌。但无论如何,AI渗入日常创作已愈发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高校学生高频使用AI辅助论文写作就是例证之一。大学生小丁就经常使用AI来帮助完成部分课程性论文作业的写作。“这些论文其实就是日常小作业,连查重都不需要,像这种重要性不高的论文我现在基本会把材料丢给AI生成,自己再润色一遍就直接提交了。”小丁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尽管AI给的框架比较刻板,但胜在给出的学理及数据准确度较高,“老师给分也就在中等水平吧,毕竟AI写的肯定比不上人用心写的。我认为AI只是一个助手,帮助你检索数据、构思框架。”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大学生都有类似的想法——重要的文章,AI只能帮忙润色语言;但不重要的,AI就是“第二作者”。某高校学生小吴告诉记者,“AI在写专业性论文方面不尽如人意,但在写一些套话较多的‘水课’作业方面简直是天降神兵。”大学生小周也表示同意,“使用感受就是方便快捷,学术型论文写不好,但应付‘水课’作业足够了,尤其是发现作业明天就要交但现在还没动笔的时候。”
B八成大学生用过AI写作“该不该”成争议热点一篇具有完整结构内容的论文,AI能在20分钟内生成;给出指令“请帮我围绕这个题目搜索出一些相关文献”,仅需5秒,AI工具就能给出10篇相关文献的链接;开题报告、答辩PPT、实践报告等都能借助AI直接生成,更不用说润色语言、降低重复率……在代写论文一事上,AI可执行多项功能。尽管部分媒体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学生表示“AI生成的内容可能出现错误”,比如“查询某著作相关内容却得到一段AI编写的话”“想检索观点却只得到各种素材综合”。即便如此,AI丰富的资料库和强大的学习能力仍赢得许多高校学生青睐。有学生表示,“就算有错误,在AI的基础上修改也比自己从头开始容易得多。”早在2023年12月,就有一项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关于AI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其中84.8%受访者曾使用过AI工具。而在国外,斯坦福日报在学生中的匿名调查显示,89%的大学生在作业和论文中用过ChatGPT。这一情况在国内外都引发了不少讨论,在国内甚至出现过学生使用AI写英语作文连“AI的自我介绍都没删除”,被教师发现后遭到退课的情况。对于高校学生广泛使用AI辅助作业、论文等写作任务一事,一部分人认为,AI写论文与作弊没有差别,应禁止;另一部分人认为,不必一刀切,加强审核即可。“我认为应该严格禁止在校学生使用AI完成各种作业,尤其是能决定毕业成绩的论文,毕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如果一篇论文中既有个人的思考又有AI的帮助,怎么去分辨他们究竟学了多少、写了多少?”市民杜先生有个正在读高中的儿子,他说儿子曾提出过利用AI工具解题,被自己严厉拒绝,“这是偷懒的行为”。曾使用AI软件完成过不少写作任务的市民孔女士则认为,科技的进步就应该给人带来更多便捷,对学生而言也是如此,“只要核心部分来源没有问题,使用AI进行框架搭建和语言润色是可以接受的,不过比较考验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C国内外高校“各显神通”限制AI使用防止学术不端针对AI写作的争议不断发酵,无论是鼓励、限制抑或彻底禁止,每一种立场都有其支持者。对于各大高校而言,如何应对AI写作的滥用成为新的挑战。对此,国内外高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被视为“规范AI使用边界”的探讨起点。在国内,针对AI在论文写作中应用的限制性措施在愈发激烈的讨论声中诞生。最近,全国多所高校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或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AI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作出相应处理。比如,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发文规定,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发出警示,并要求学生自查自纠;湖北大学本科生院发布通知,宣布在本科毕业学生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如发现该论文检测结果为“AI代写高风险”,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在国外,围绕“AI写作”打起了一场“赛博战争”——新工具GPTzero问世,能分辨出一段话中人类表述和AI表述的差异,被用来检测学生论文中是否有AI痕迹。但很快,对抗GPTzero的工具出现,“AI查重”有效性被削弱,“用AI查AI”的策略陷入“张良计”与“过墙梯”的死循环中。这些限制性措施的出台,与各界对AI可能涉及学术不端的担忧脱不开关系,不少高校教师对此十分关注。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付卫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AI写作是基于对已有知识的检索与加工,语句重复或思想抄袭在所难免,必将涉及知识产权、肖像权等方面的纠纷,应该严格加以规范。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李辉来提出,国内学生在使用ChatGPT时,可能会造成对国内科研成果的滥用,存在数据安全隐患。
D明确边界成为共识“正确打开方式”已见曙光一边是“AI写作”在学生群体中堪称“泛滥”的现状,一边是各大高校对其产生的警惕与随之而来的限制。在多项调查显示社会普遍支持限制AI工具在学术中的滥用但并不禁止的大背景下,有网友认为,“在未来,不让用AI就和不让用电脑、必须手写论文一样‘荒谬’。教育者们有责任引导、规范学生使用AI。”类似的想法同样存在于业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AI写作软件很难禁止,明确AI写作工具的使用范围、程度是更为可行的办法。“与其回避,不如正视。高校甚至可以开设使用AI写作工具的公共课程,将使用规范、方法和学术道德都明确教给学生。”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洪生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设各类生成式AI相关的工作坊、研讨会,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规律和应用手段的认识。张洪生还提出,“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不能替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建设,比如基本的科研训练、文献检索分析、思想逻辑能力等。”如何正确使用AI写作,网上也有不少热心人士前来支招。有网友就曾在社交网站上贴出“正误用法”,提出比起让AI全权代劳,或许让AI去打磨已经由本人写好的内容才是更正确、更有效的方式。AI技术在进步,AI适用领域的规范也在逐步完善。在接受济南日报记者采访时,一位采访对象提到,他发现现在直接要求AI生成一篇论文,已被一些AI工具的研发者限制,“就像在网上找‘论文代写’一样,相关信息会被屏蔽掉”。随着越来越多目光的聚集,AI使用的边界正在一步步明晰。街 采
受访者 李女士我为了赶作业用过AI辅助写作,但得到的内容基本是网上材料的总结,虽然足够客观,但对深度写作没什么帮助。我认为AI只能作为检索资料或提供模板的工具,过度依赖AI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的学术意识。尽管作为一项技术,AI有其应用的合理性,但各大高校也应对学生使用AI的尺度进行规范。
受访者 杨女士我在缺乏写作灵感的时候使用过AI来帮助寻找灵感,大部分时候使用效果还可以,但有时AI无法准确理解人的意图,就会给出有偏差的答案。而且现在“AI侵权”也是比较令人担心的一个现象,使用AI进行写作有可能会造成这种情况,因此我支持高校对学生使用AI写作这一行为进行限制和规范。
受访者 徐先生我一般都是在紧急的情况下才会使用AI辅助写作,从使用体验上讲,AI给出的内容只能说是勉强能用,而且还是在所要写的文章专业要求程度不高的情况下。看到现在各方对于AI在写作上的应用已经有所限制,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过度使用AI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其实是有一定损害的。微观点在学术领域正面应用AI红网多地高校严查AI代写论文的举措,无疑是对学术诚信的一次有力维护。这不仅能够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更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这也为学术界注入了一股清流,让真正的学术成果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然而,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完全否定AI在学术领域的应用价值。事实上,AI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帮助。例如,在文献检索方面,AI可以快速地为我们筛选出相关的文献资料,大大提高我们的研究效率;在数据分析方面,AI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分析,帮助我们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这些都是AI技术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应用,也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的方面。学会与新技术共存十分重要。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严谨的态度。对于AI代写论文这样的行为,我们应该坚决予以抵制和打击;而对于AI在学术领域的正面应用,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学习与新技术共存,让学术研究与时代发展同步前行。为学生使用AI划定底线北青快评客观上说,要禁止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使用AI是不现实的,调查显示,有80%的大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就经常使用AI,而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AI,会促进学生的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大学生的论文是否由AI代写,其实不难检测。有的AI生成文本,就是从一些文献中而来,可以说是抄袭;还有的生成文本,和文章研究的主题并不相符,而作者也没有进行修改;另外,有的大学生把AI生成文本拼在一起,论文也缺乏整体性与逻辑性。最关键的是,并没有大学生自己的原创观点,论文不是学生自己学习、研究、思考的成果。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的教与学都提出新的挑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防止学生用代写论文交差,除了加强技术检测外,更需要发挥导师制的作用,由毕业论文指导导师,花精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撰写论文,强化过程管理,而不是给学生布置任务后就等着学生上交论文,再由技术手段进行检测。神回复网友@摸鱼办巡查员:有好的工具为什么不能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网友@政教处王老师:祥子再努力也跑不过出租车。网友@放个小炮仗:说得好听是节省时间和精力,其实就是懒!网友@花椒煎蛋面:查?用什么查,AI查?欣视界明确AI参与的边界对于普通人而言,使用AI进行写作、绘图、生成视频、美化照片,都是带有娱乐色彩的,但当AI进入学术界,却让这个话题显得格外严肃。对于AI论文写作,大学生、教师、从业者等各类人群的观感较为割裂。或许在大学生眼中,有些论文没必要写、有些“水课”没必要上,所以AI的存在实际上是在帮他们减轻负担,尤其是对这届大学生而言,从小生活在网络世界,AI的出现和高频使用似乎是一种必然和习惯。另有支持的声音说,AI是可以与之产生思想碰撞、激发写作者学术灵感的好助手。在人工智能背后庞大数据库的辅助下,学生能够更便捷地搜集文献、生成代码,免去一些基础性、重复性工作之苦,对于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大有裨益。但在其他不少群体看来,AI写作在学生之间流行,会让人产生惰性,影响他们的自主思考和创造能力。况且,从学术伦理的角度来讲,AI还带来了抄袭风险——AI可以帮人类省去某些步骤、为剽窃大开方便之门。这是学术大忌,也是当下一些学术期刊拒绝AI参与写作的缘由。我采访过的一位作家曾谈起,现在有不少同行运用AI搜集创作素材,文章漏洞百出、毫无新意。尽管看法、角度不同,但大家有一个基本共识——明确反对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近期高校接连发布的有关规定,也都明确划定了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在更细化、具体的规定上,比如AI的使用边界和学术参与尺度上,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这就需要高校在教学设计和管理上多加思考、拿出对策,明确AI参与的边界。其实,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如何使用AI技术,都是难以回避的现实。“红线”标在哪里,不仅是教育界需要思考的问题。编辑:张钰校对:王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103491.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