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芊
“那次北京之行是我对中国和亚洲产生兴趣的起点。”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中,富达国际亚太区股票投资主管Martin Dropkin回忆起了二十多年前自己畅游北京街头的时光。
上世纪90年代初,从工程专业毕业不久的Martin还是一名电气工程师。年轻的他跟随当时的公司来到亚洲,参与了中日海底光缆的建造。那是中国开通的第一条海底光缆,也是Martin与中国缘分的开始。
此后,Martin转向金融,加入富达,成为了一名电信行业分析师。在富达,Martin的职业经历横跨权益与固收、研究与投资,在此过程中,Martin始终对中国市场保持高度关注。今年,Martin再次到访中国,他表示,在企业盈利情况持续改善的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会给整个亚太地区带来超额收益。
作为投资主管,培养基金经理也是Martin的重要工作。他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优秀的人才是一家资管机构最重要的资产。在他看来,除了对投资的热爱,基金经理还需要有一颗“强心脏”,在突如其来的压力面前保持冷静。他认为,成功的基金经理是在了解客户偏好的基础上,真正将风险管理嵌入投资组合中的人。控制住波动,管理好风险,才能在漫长的投资生涯中与产品风雨同行。
子承父业“做股票”
证券时报记者:你在大学主修的是工程学?
Martin Dropkin:是的,我做过电气工程师,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安装海底光缆。正是在这份工作期间,我参与了中日海底光缆的建设,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到中国。工作结束后,出于对中国的兴趣,我又特地去北京看了看。算起来,这已经是快三十年前的事了。
年轻时的那次北京之行是我对中国和亚洲产生兴趣的起点。从那以后,我来过中国很多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真的发展得太快了。二十多年前,我看到北京街头大家都骑着自行车,而现在则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
证券时报记者:你是怎么走上投资这条路的?
Martin Dropkin:我的父亲是一名股票经纪人,所以我很早就接触到了投资。在以电气工程师的身份工作了三五年后,我决定回去读个MBA,转向金融领域。之所以选择股票研究作为职业方向,也是考虑到我在实体产业的工作经验可以很好地应用到行业研究中去,相当于把我的工程背景和商学背景有效地结合起来。
所以我最早是以股票分析师的身份加入富达的,之后才转战固定收益业务。我在伦敦工作时,得到了一个管理固定收益研究团队的机会,这是一个全球层面的岗位,从那时起,我开始深度参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地区的投资研究。此后,我又负责管理亚太区的固收业务。大约一年前,我有机会回到权益投资,开始管理富达亚太区的股票团队。
证券时报记者:你在权益和固收两类业务上都有管理经验,这两者的管理模式有何差异?
Martin Dropkin:核心的差异是投资组合的管理目标不同。固收投资往往更注重资产的分散化和多样性,同时尽可能避免业绩的下行风险。特别是对投资级的固收基金而言,基金经理的目标是在避免违约的情况下,以一个相对较低的波动率为投资者提供可观的业绩回报。
股票投资则是要寻找资产价格的上升空间,两者的思维模式并不相同,投研人才的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我认为自己这份工作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我可以和各种不同风格的人打交道,了解他们的个性和愿景,帮助他们实现成长。
人工智能不会减少就业
相反会创造更多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现阶段,你认为中国哪些行业更有投资潜力?
Martin Dropkin:我认为官方发出的信息非常明确,这也有助于我们确定自己的投资方向。医药、新能源车这些主题的投资机会都是我们长期看好的,市场近期热议的人工智能领域也非常值得关注,这项新技术可能与很多其他产业联动,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半导体,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证券时报记者:说到人工智能,你如何看待这项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替代?
Martin Dropkin:关于这一点,我们近期也有很多讨论。事实上,我并不认为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例如,我们现在面对面地交谈,感受彼此的情绪,这些发生在人和人之间的联结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我更倾向于认为,包括我们资管行业在内,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很多专业领域的从业者提升决策效率,更多的时间会被腾挪出来做更有创意的事。
近年来,富达已经在尝试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投研。例如,我们会通过建立模型,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应用于投资,我们也会借助模型识别出违规的会计处理。年复一年,这个模型跟踪着海量的经济金融数据,如果市场趋势发生变化,模型就会第一时间向分析师和基金经理发出提示。
或许有些人会对人工智能持谨慎态度,认为这项新技术会减少就业机会。但就历史的经验来看,新技术的出现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仅如此,新技术会让部分企业脱胎换骨,为我们的投资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
基金经理管理好波动
才能与产品风雨同行
证券时报记者:作为一家国际顶级的资管公司,富达是如何培养投研人才的?
Martin Dropkin:在富达,我们一直说的一句话就是“人是最重要的资产”。富达的员工稳定性很高,很多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在公司一待就是几十年,他们在富达从年轻的研究员开始做起,逐渐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基金经理。
培养基金经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也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富达会安排分析师到其他行业组轮岗,让分析师有足够的时间探索自己的风格,了解自己的优势。比如,自己是价值型还是成长型,更偏好集中投资还是分散投资,擅长投资哪个国家和地区等等。在一位分析师成为基金经理的初期,会从一只规模较小的基金开始做起,我们称之为试点基金。过程中,这位新手要学习如何管理风险,构建组合,以自己擅长的风格捕捉收益。
在富达,我们有个培养项目叫做基金经理学院(Portfolio Manager Academy),由一些年届退休的资深基金经理带着年轻的分析师们学习。过程中,可以观察这些分析师构建组合、管理组合的方式,观察他们的性格和偏好。例如,在观察中发现一位分析师对科技很感兴趣,他可能就适合运营一只科技主题基金。将分析师的行为进行量化之后,就可以更好地把他们与合适的客户匹配起来。
证券时报记者: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你的角色是怎样的?
Martin Dropkin:我的角色就是尽量挖掘出人才最好的一面。作为主管,我需要了解人才的动机和需求。当然,每个人的特质都是不同的,我确实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定期与大家交流,了解他们的优势和职业抱负。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会特别留意培养人才的风险管理能力。时常有人问我,你认为权益基金经理和固收基金经理的区别是什么?我会说,有一个词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位权益基金经理,你必须学会如何管理波动。在这里,波动是指基金经理与产品风雨同行的能力。做权益投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在面对冲击时,要尽可能地处理好压力,做好风险控制和波动管理。这样的能力,我认为在权益投资领域是尤为重要的。
热爱是入场的“筹码”
证券时报记者:在你看来,一位成功的基金经理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Martin Dropkin:首先,对投资的热爱是入场的筹码。任何加入富达的人,首先都要对投资充满热情,这是我们从面试阶段就特别关注的一项特质。
此外就是管理风险的能力。说到权益基金经理,大家都认为他们以选股见长,但事实上,在筛选优秀的团队、优秀的业务模式,了解公司的盈利来源与护城河时,本质上也是在做风险管理。客户的偏好是很不同的,一些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另一些则较低,成功的基金经理是能真正将风险管理嵌入投资组合中的人。
还有一点我认为非常关键,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需要一颗“强心脏”,按中文的话说,就是脸皮要厚,心理素质要好。基金经理这份工作要承受的压力非常大,基金净值的披露很频繁,市场的评价也随之而来。坦白说,在这些压力面前,保持冷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投资组合受到负面消息的冲击时,基金经理能否安然入睡?有些人是真的会彻夜难眠。这份工作其实并不适合所有人。
在日复一日的投研中,基金经理要时刻记得自己是为谁而工作,确保自己的投资目标和客户的利益始终保持一致。要做到这一点,一位基金经理需要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将自己的投资组合调整到最佳配置;也需要做大量调研,走到产业中挖掘更多信息;还需要与客户充分沟通,深刻了解客户的诉求。在我看来,这条原则说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能将这个原则遵守到位的基金经理,将是市场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017247.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