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2日电 题:苗圩:延续阶段性惠企 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关乎全局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从任工信部部长时兼任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到如今担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就具体议题率团实地调研并提出建议,苗圩持续关注中小企业发展,为痛点难点问题谋对策、解难题。
中国经济总体向好态势不断巩固,中小企业发展信心如何提振?解决老问题有何新办法?为何说解决中小企业的困境事关全局?全国两会前夕,苗圩接受中新社“两会·面对面”专访。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来到全国政协的两年多,您一直在履职路上奔走。从工信领域的管理岗位到政协的专门委员会,为何持续关注广大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
苗圩:无论是在工信部还是在全国政协,我一直关注着中小企业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截至2022年末,中国中小企业数量超5000万户。中小企业广泛分布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中,遍布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吸纳就业人数超过4亿人。中小企业工作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我们需要自觉把中小企业工作放到“两个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
另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确实还面临很多痛点难点问题。从群体来看,近年来中国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发展质量有效提升;但从个体来看,不少中小企业“内功”还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加之这几年超预期因素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小企业更是难上加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的关心和呵护。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中小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解决他们的困境事关全局?
苗圩: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关系,去年,工信部与国家统计局专门做了研究,得出了可量化的明确结论,用一连串数字向我们展示了两者紧密的关系。
中小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正相关。实证分析发现,中小企业数量、缴税总额与地区GDP、财政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8。
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地区GDP增长。省级层面,中小企业数量、营业收入、从业人员3个指标每增长1%,本省GDP将分别增长0.12%、0.14%和0.24%。地级市层面,小微企业数量每增长1000个,本市GDP将增加1.43%。
这些数字,足以证明“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强,地区经济才会强”。近年来,尽管经历了多重的困难和挑战,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扶持下,中小企业经受住了外部考验,体现了极大的韧性和极强的活力。
中新社记者: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随着疫情缓解,中小企业的发展迎来新转机。在您看来,如何让中小企业在市场中感受到被平等对待?
苗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当前,全国疫情日趋平稳,总体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迎来新的转机。让中小企业在市场中感受到被平等对待,有助于坚定企业发展信心,释放良好预期,进一步激发广大中小企业创业兴业的活力。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做工作。
首先是法律法规保障。2017年修订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坚持各类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2020年实施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对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做出规定。此外,国家近年先后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进行修订,不断强化对广大中小企业平等待遇的保护。各有关部门应聚焦这些法律法规,强化法律保障。
其次是政策落实。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各地各部门要解决好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企业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意感。
其三是舆论环境。要营造支持公平竞争、平等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引导全社会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关心帮助。还要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学法、懂法、用法,了解熟知帮扶政策,激发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蓬勃生机活力。
中新社记者:目前融资困难仍是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拦路虎”,中小企业主对融资抱有很高期待。您认为政府和社会应该如何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钱从何来”的问题?
苗圩: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性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近几年,在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受到较大影响,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等问题更为突出。有关部门和地方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对于疫情发生以来实施的一些阶段性惠企政策,能延续实施的可以再多延续实施一段时间。对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中小企业可以加大贷款展期、续贷支持力度。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可以深化合作,以重点产业链为牵引,针对链上中小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展专门融资对接,推动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多层次资本市场应进一步提升包容性,用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改革红利,推动更多优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可以更好发挥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小投早投创新”,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中新社记者:您去年率团开展“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调研,分别就短期解决突出问题和长期形成健全机制,提出了哪些建议?
苗圩:去年,根据全国政协围绕“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展民主监督工作安排,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同全国工商联就“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赴吉林、河南两省开展了民主监督性调研,同时对6万余家民营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的措施办法。
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虽是一隅,但直接关系激发国家经济复苏动力、改善民生就业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全局,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妥善处理解决。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清欠工作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中小企业获得感明显提升。但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弱等复杂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政府拖欠、大企业拖欠等问题仍然存在,成因多样,各方利益主体都面临“多难”处境。
治理拖欠是系统性的复杂问题,防范重点在于建立长效机制,化解重在提高履约能力,应高度关注拖欠问题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举措。
当前最重要的是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提振广大中小企业信心。特别是要落实好《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大企业应及时支付中小企业账款,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在这方面,央企和国企应该带头。长远看,还是要通过完善保护中小企业权益的法律体系,从法律层面来强化大企业支付中小企业账款的硬约束。压实属地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避免盲目投资、边清边欠、越欠越多。
治理拖欠虽有困难但未来可期,我相信在各部门高度重视和相关大中小企业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拖欠问题必能妥善解决,中小企业必将在新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新社记者:当前,专精特新持续成为社会和企业关注焦点。专精特新培育工作更是近几年政协提案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您看来,专精特新企业为什么如此重要?
苗圩:深耕细分领域,集中力量做好一件事,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是成功企业的“秘笈”。反过来,见异思迁、多元化经营是许多失败企业的共同特点。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更应该心无旁骛地把企业从小做大、由大做强,做成“单项冠军”,这就是我们一直在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初衷。
专精特新工作,关键、核心都在培育。首先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不搞大水漫灌、不做揠苗助长,要设定合理培育目标和规划。其次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政府要搭建好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平台,大企业要给优质中小企业市场和机会。最后是落实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支持,更多地研究出台一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普惠性财税政策,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完)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997414.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