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建设银行温州分行客户经理(右)走访当地小微企业,了解企业经营及新市民金融需求情况。张俊杰摄(中经视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转入城镇成为新市民。随着数以亿计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工作、生活,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尤为迫切。由于新市民人数多、流动性强、收入不稳定、从事行业分布广,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挖掘这3亿人的蓝海富矿,既是一个难得机遇,又将面临重重挑战。
促进创业就业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在各行各业特别是服务行业就业和创业。与此同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切实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希望手头资金管理方便一点、闲置资金多赚一点、经营负担更轻一点。
“我以前每月月底需要根据银行账单、交易流水、外卖平台账单等在多个渠道逐笔对账,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谈到日常经营遇到的烦恼,长春一家快餐店的店主杨杰说,“从老家到长春,先给别人打工,现在自己开店,好多经营上的金融新设备不太会用,也担心操作错了惹麻烦”!
财务对账繁琐、经营资金闲置……这些困扰杨先生的金融问题,同样影响着其他做小本生意的小微经营者们。为帮助小微商家化解日常经营的痛点,满足新市民基础金融服务需求,建设银行通过加强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与数字平台联合推出小微商家专属生意卡服务。
据了解,生意卡是基于建设银行储蓄卡推出的数字平台专属服务,致力于为小微商家提供一站式经营资金管理,助力商家减轻经营负担。在提升资金管理效率方面,建设银行支持商家在数字平台生意卡专区内实现对余额、流水等账户资金的一站式对账管理。此外,商家可以选择用闲钱购买建设银行提供的专属资金管理产品,在不影响资金流动性的同时能够为商家赚上“碎银几两”。
帮助小微商户解决日常经营的问题难点,是金融机构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今年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新市民创业就业;鼓励商业银行按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通过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降低新市民创业融资成本。
“面对新市民在创业经营中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我们有责任把工作做得更细。”建设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新市民进城以后能够真正“留下来”,建设银行大力加强对吸纳新市民较多区域和行业的金融支持,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倾斜配套资源、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今年以来,不仅是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也发布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推出新市民专属借记卡——“U+卡”,该卡叠加多项权益,为新市民群体提供高质量的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围绕新市民生活场景,推出持“U+卡”在邮政营业网点交寄国内普通包裹可享受邮费8折优惠,满足新市民的寄递需求。此外,兴业银行推出以“关爱农民工”为主题的普惠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并为其量身定制专属银行卡——“民薪卡”,提供免收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短信服务等优惠,以及专属增值权益、专属金融产品等服务。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一方面,优化新市民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对于促进共同富裕有着深远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增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供给质效,有助于释放3亿新市民这个巨大市场需求潜力,同时提升对养老托幼、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融资需求。
助力住有所居
在今年9月份“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从增量看,我们还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镇每年新增上千万人口,相应地对城市的住房、基础设施带来大量需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将快速发展,届时进城后的新市民群体将蕴藏巨大的金融需求。
安居是新市民立足城市的根本保障。建设银行副行长李运表示,从现实情况看,新市民初到城市需要通过租房进行过渡,收入不高的新市民在短期内很难负担得起购房支出,平均租房期限更长。多项统计数据也显示,约八成新市民的居住问题需要通过租房来解决,安居成为新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为缓解新市民住房压力,上述《通知》提出,支持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助力政府部门搭建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等方式,推动增加长租房源供给,完善住房租赁市场供应体系。专家表示,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要持续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
CCB建融家园·创业之家项目是建设银行守护新市民安居梦的缩影。据悉,该项目是为新市民打造的高品质、分层次、智能化社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新建一村。在设计上充分结合园区工作者、创业者等不同新市民群体租住特点,配套健身房、迷你影音室等设施。“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面向亦庄、瀛海等周边商圈及产业园区的新市民进行出租,可满足1000余人居住需求。”建行北京市分行住房金融业务部总经理陈曙表示,截至目前,已经通过信贷支持租赁住房建设超4万套,并协同建信住房北京公司通过收持改造闲置房源,提供租赁房屋逾6万套,帮助3万多新市民、青年人解决住房困难。
记者从兴业银行获悉,兴业银行在全国范围打造“兴e家”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为新市民提供包括物业管理、租房信息、金融服务、房屋租赁等一揽子服务,构建住房租赁生态圈。此外,兴业银行的子公司锚定新市民进入职场初期的租房需求,推出立业计划,为应届毕业生等提供前6个月免还本安居租房贷款,解决新市民租房的后顾之忧。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表示,银行机构要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支持力度,做好专业化服务,健全保障性租赁住房金融服务组织架构,有条件的可以成立专门业务部门、组建专营团队、打造特色支行等,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对接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发建设、购买、装修改造、运营管理、交易结算等服务需求,积极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
强化制度保障
虽然新市民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有着较强的金融需求,但是部分金融机构由于各种原因对其还存在“惧贷”“惜贷”问题。
专家认为,由于多数新市民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信用资质低、缺乏抵押物等问题,尤其疫情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物流行业等新市民集中度较高的领域受到的冲击较大,诸多新市民收入不稳定或面临就业压力,降低了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的积极性。
“新市民是个很大的群体,涉及行业广、归属管理部门多、信息分散。金融机构要深入新市民所处的行业、企业和人群,真正走进社区、走进城中村、走进这一群体,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在就业、创业、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和诉求。”在日前举行的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 奋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主论坛上,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表示,要看到金融服务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新市民群体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金融服务需要久久为功。
今年以来,各地监管部门不断细化新市民服务举措,积极提升新市民金融供给质量,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比如,福建建立政策协调联动机制,在新市民社保缴存和发放、住房公积金缴存和使用、农民工工资发放、医疗保险缴存和结算等方面建立政银合作机制。此外,江苏印发《江苏银行业保险业服务新市民实施方案》,深入研判新市民各类群体的不同需求和特点,细分服务对象和领域,努力扩大新市民融资总量和保险保障覆盖面。
既然“路线图”已经规划好,金融机构更应聚焦问题症结,把新市民金融服务薄弱环节夯实。“新市民金融需求呈现很大差异。城市创业人员、新就业白领和快递服务、建筑工人、家政安保等人群的金融需求不尽相同,同一群体在不同城市的需求也很不一样。因此,金融机构要精准满足新市民需求。”肖远企表示,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细分客户、细分市场,提升服务精准性。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新市民在金融服务有独特的特点,对此金融机构要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在支付结算方面,金融机构在个人银行账户开立过程中适当精简客户身份资料要求,方便新市民开立账户。在信贷产品方面,金融机构严格落实减费让利政策,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再贷款、再贴现等优惠政策传导至新市民客户,对新市民贷款给予专属利率优惠,降低新市民的融资成本。这些都是提高金融服务针对性的有力措施。
最后,服务新市民还需强化保险兜底能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祁祥表示,保险公司应当在充分调研新市民群体风险特征和保险需求的基础上,努力为新市民群体提供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和服务。(经济日报记者 王宝会)
来源: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976084.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