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离不开金融支持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离不开金融支持农金访谈本报记者 王晶晶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创新驱动的带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发展,初步展现出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日前,中共新疆克州党委党校教授涂颖清(江西援疆)就如何推进《决定》中提出的具体举措,更好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等问题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中国经济时报:《决定》指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在您看来,主要应从哪些方面推进?涂颖清: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针,具体讲就是“四个优先”,即在干部配备上要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要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要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要优先安排。其中,在资金投入上要优先保障是最重要的方面,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一是创新财政资金筹措机制。通过预算安排,筹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资金,重点支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和特色乡镇产业振兴、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土地出让收入要从“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城”转化为“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二是金融重点倾斜。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引导更多资金注入县域发展和强镇兴村。充分发挥县域金融主力军的重要作用,引导信贷担保业务向“三农”倾斜,推动稳步做大农担业务规模,加大农业信贷担保支持力度,通过担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方式,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鼓励打捆打包,农业农村投资领域项目是散在千家万户、广大粮田上的,符合条件的单个项目很少,鼓励由市场主体来实施。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优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项目库,吸引更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数字技术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中国经济时报:《决定》要求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在您看来,什么样的产业可以看作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涂颖清: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指由新技术和新融合所形成的新的产业形态。具有突破传统产业边界,纵向贯通生产、加工、销售或横向融合农文旅,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商贸城乡等特点。表现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上,如农产品直播、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精准农业、AI农业等;一产“往后延”、三产“走高端”,如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乡村智慧旅游、户外极限运动、休闲农业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新”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新的生产要素。采用更加先进和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要素投入,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二是新的产业业态。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如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行业的融合,增加产业的附加值。三是新的技术应用。广泛应用新技术,如数字化技术、智能化设备等,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体验。四是新的发展模式。探索如“合作社牵头+村集体+平台运营”“乡村+电商+特色产业”等新的发展模式,提高乡村产业的竞争力和绿色发展能力。五是新的价值创造。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消费需求,又为乡村产业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持续优化乡村金融产品结构中国经济时报:农村企业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在您看来,农村金融机构在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工作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农村金融机构应如何开展工作才能获得更好发展?涂颖清:农村金融机构在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是“新业态”的引领者。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创新“协会+银行+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全力培育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增强当地农业竞争力。二是“新动能”的推进者。根据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政策要求,不断加大对科研创新型涉农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助力企业尽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完成与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工作的无缝衔接。三是“新主体”的支撑者。发挥融资担保的增信增值功能,不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四是“新要素”的激活者。密切跟进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有效激活农村沉睡资产,增加农业生产中长期和规模化经营资金投入。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应围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开展工作,获得更好发展。一是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依托各地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按照“一产一策”“一链一策”“一乡一品”,做好“土特产”金融服务;持续优化乡村金融产品结构,综合运用专用账户闭环管理、整合还款来源、建设主体优质资产抵质押等增信措施,重点聚焦绿色低碳的市场主体成长壮大。二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丰富生物性资产抵质押信贷产品种类,助力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积极满足规模化标准化稻渔综合种养等领域信贷需求,加快现代海洋牧场和渔港经济区建设。三是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创新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支持旅游休闲、养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支持“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助力发展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新产业新业态。创新机制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中国经济时报:关于进一步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工作方面,您有怎样的思考与建议?涂颖清: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存量”与“增量”、“数量”与“质量”、“生产”与“生态”、“国内”与“国外”等方面的重大关系,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食物供给体系。进一步推动土特产品品牌化。发展有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具有高商业价值的土特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进一步支持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政策支持是关键一环,创新土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供给机制,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和互动,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效应。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116544.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中国经济时报的头像中国经济时报
上一篇 2024年8月8日 下午10:27
下一篇 2024年8月9日 上午1:02
198抢自链数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