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保险“国际板”“互换通”等推出,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取得新成效;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期货上市运行,重要金融产品不断推出;法巴农银理财、施罗德基金、联博基金获批开业,多层次、广覆盖、高能级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发布和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发展再上新台阶……过去一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事”不断。目前,上海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不断交出更漂亮的成绩单,也正迈向全面提升能级阶段。金融开放取得新成效法巴农银理财开业,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揭牌,联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批开业……上海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近年来,众多外资金融机构纷纷在沪开业。除此以外,今年以来,上海还迎来了瑞士瑞银集团、美国摩根大通、英国汇丰集团等多位全球金融大咖的密集造访。外资机构的动向体现了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信心和期待。随着国际化、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在沪集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数据显示,上海中外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明显,各类持牌金融机构达1771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三分之一。持牌资管机构近200家,资管规模占全国比重近30%。随着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互联互通、双向开放逐渐成为上海金融改革的“高频词”。在推出原油期货、玉兰债等国际化的金融产品,国内外投资者同台交易后,2023年,“互换通”、再保险“国际板”相继启动运营,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又一重要标志性举措。“新的一年,上海金融系统将继续深化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提升国际再保险中心能级,深化金融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探索拓展跨境和离岸金融服务。”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周小全表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发展再上新台阶普惠金融关系着民生福祉,在服务科技创新、共同富裕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方面,上海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普惠金融整体实现“量增价降”。截至2023年末,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累计投放无缝续贷、纾困融资金额均突破万亿元。上海普惠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均处于历史低位,也是全国最低的地区之一。在上海,一大批小微企业在初创最缺钱时,都感受到来自金融机构的“雪中送炭”。多羽信息是一家由上海复旦毕业生自主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智能化沙盘的系统研发及制造,其生产的智能沙盘,可实现目前国内领先的人机交互操作。公司负责人表示,在创业初期资金成为横亘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研发产品需要资金,供应商需要预付货款,而传统金融产品又需要通过抵押来获得贷款。机缘巧合,通过虹口区就业促进中心介绍,多羽信息结识了上海银行。在充分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及资金需求后,上海银行漕河泾支行为其办理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流程方便,速度快,利率低。”多羽信息财务负责人施纪平说,这笔贷款资金在今年一季度及时“到位”,一年期限正好解决了公司短期使用资金的需要。“未来还会继续申请,上海银行也表示会给到‘无缝衔接’的支持和服务。”此外,上海积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近年来,诸多“首单”绿色低碳金融创新产品在上海诞生,如首单“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首单低碳转型绿色公司债、首单“碳中和”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低碳转型路上,金融支持不间断。2023年12月21日,《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印发,推动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互补。首批纳入水上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六大行业,立足于引导碳密集型行业稳妥有序转型,以正面清单+原则兜底的形式,指明行业范围、降碳路径、参考目标,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分级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差异化、可浮动的融资支持政策及服务,引导优质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转型领域。金融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创新能力也是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的重要体现。2023年8月18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的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欧洲航线)期货是金融创新路上的真实写照。“这一产品集纳了众多的创新点。”中信期货总经理王小果接受采访时表示,航运指数期货不仅是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上市的首个现金交割产品,也是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上市的首个服务类指数期货品种,对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是上海市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为更好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作用,近年来,在证监会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获准开展多项创新业务。2023年10月20日,证监会批复同意上海股交中心开展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是全国第二个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为服务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上海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新路径。和认股权类似的创新手段,上海有很多,包括股权激励计划、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等。这些创新手段能够共同发力,从而提高企业和资金之间的匹配效率,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资本的循环畅通。今年3月25日,上海专精特新专板开板仪式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举行,首批162家企业集体登陆上海专精特新专板。上海专精特新专板的正式开板,有利于资本市场优化专精特新服务格局,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质效,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上海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产业集群,也被认为是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做出的有益尝试。“上海专精特新专板不仅要打造成为上海培育未来上市企业的主渠道,更要成为资本市场扶持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工具平台。”上海交易集团总裁管小军表示。新民晚报记者 杨硕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108273.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