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AI辅助学术生产,堵还是疏?

AI辅助学术生产,堵还是疏?□张雅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临近毕业季,中国传媒大学、福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对大学生用AI写论文进行了相关规范,如福州大学会把论文的AI代写检测结果作为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的参考依据。随着人工智能(AI)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AI辅助论文写作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不小波澜,随着相关应用如火如荼,AI是学术利器还是作弊工具的讨论也不绝于耳。各个大学积极引导学生凭借自身能力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和写作,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术伦理道德观念,但也让人忍不住担心,如果AI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工具性使用被贴满了负面标签,本该秉持积极开放、纳新创新态度的学术研究活动,也将错失一次发生巨大变革的机会。发明、探索新工具本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对学术研究来说更是如此。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本来就会有阵痛期,但不应该因噎废食。目前,许多学生甚至老师在利用AI偷懒甚至作弊,但这是使用者自身学术道德的缺失,不是AI技术的罪过。我们不能因为蒸汽机的发明使很多人失业而选择做一个卢德分子(编者注:持有反机械化以及反自动化观点的人),也不能因为网络诈骗的盛行而放弃互联网带来的社会效益。同样地,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探索性应用值得鼓励。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亮点在于创新和思路,而不是案头工作。通过AI进行资料搜索、大数据处理等,能有效避免繁琐的手动搜索和整理工作,为研究人员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发现和解决研究问题、创新研究思路中。正如在计算机发明之前,数学家在进行学术推演时,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手动计算,计算机诞生后,不仅让数学领域的研究焕然一新,也给航空航天、深海探索等研究时间领域提供了强大算力。AI辅助也有可能推动学术研究效率的整体提升,甚至激活新的研究范式和领域。毫无疑问,不管是对大学生用AI写论文的规制,还是对学术研究过度使用AI的伦理问题的担忧,都并非无风起浪。但由于AI的高效和便捷,AI在学术生产中的大量使用是大势所趋,堵不如疏,与其拒绝新工具的推广使用,不如在实践中探索AI辅助学术研究的边界。无论是进行自然科学领域的模拟实验,还是辅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优化,AI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想象空间都很大。学术期刊、大学等学术评估机构,应当在大量AI辅助的学术研究中,逐步划定AI应用的边界。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对技术的积极拥抱,AI辅助学术生产或许会是一把双刃剑,但我们不应该放弃所有乐观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103381.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0)
红网的头像红网
上一篇 2024年5月20日 下午7:05
下一篇 2024年5月20日
198抢自链数字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