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儿,虽然我们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但我们都会永远爱着彼此……”3月28日,在“生命·礼赞”2024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中,重庆市第1004例器官捐献者刁攀娅化身数字人,与来到现场的母亲钟志先、女儿黄靖雅跨越生死“对话”。▲器官捐献者刁攀娅化身数字人与亲人“对话”。(资料图片)记者 李裕锟 摄/视觉重庆这次“对话”在社交平台上被广泛传播,引起广大市民和网友关注。一周时间,主办方之一、重庆西郊福寿园已接到电话、网络咨询上百条。用AI“复活”逝去的亲人,你支持吗?48岁器官捐献者被“复活” 母亲和女儿没了遗憾时间回到2023年4月,48岁的江津医生刁攀娅在工作中突然倒下,没能给亲人留下一句话。6月7日,刁攀娅永远停止了心跳,她捐赠的双肾和肝脏挽救了3名患者的生命,让他们重获“新生”。时隔9个多月,刁攀娅“复活”了,她坐在镜头前,分别对丈夫、母亲、女儿诉说着暖心话语。熟悉的面容和声音,让母亲和女儿通过AI技术弥补了仓促离别的遗憾。这段“逼真”的视频由福寿园国际集团旗下的福寿云科技公司制作完成。“我们从重庆市红十字会了解到刁医生一家的故事后,为了弥补家属遗憾,在充分征得家属同意后,决定通过AI‘数字人’的方式,让刁医生一家‘重聚’。”重庆西郊福寿园工作人员蒋欢介绍,他们通过收集刁攀娅生前的照片、视频和音频素材,最终耗时一个月多,呈现出刁攀娅的数字人形象,这也是重庆首位器官捐献数字人。
▲刁攀娅的母亲与女儿。记者 李裕锟 摄/视觉重庆“妈妈去世后,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和她告别。很高兴能再次看到一个会动会说会笑的她。”女儿黄靖雅是一名大学生。和妈妈泪别后,她说,自己会像妈妈在视频中期待的那样,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做一个快乐的人。“复活”亲人 年轻人接受度更高记者从市殡葬管理中心获悉,对于AI“复活”亲人,我市目前只有西郊福寿园有所尝试。重庆西郊福寿园总经理王丽告诉记者,自器官捐献数字人亮相后不到一周时间,他们已接到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上百条,其中年轻人对AI“复活”亲人接受度很高。王丽介绍,2023年,他们所在的福寿园国际集团在上海率先推出AI“复活”技术,为委托人免费策划个性化的追思仪式。但AI“复活”逝者服务才刚刚起步,从业者们整体上还处于谨慎探索阶段,这项服务还没有正式面向市场。对于下一步市民如何申请AI“复活”亲人?王丽认为,首先必须由直系亲属提供能证明关系的材料,签字同意。其次,委托人需要提供被“复活者”的照片、视频或者语音样本。素材越多越全,复制出来的相似度就越高。对此,市民和网友反响如何?记者采访发现,声音不一。38岁的市民张旭很支持 AI 技术用在寄托思念上。他说,“我从小就是婆婆爷爷带大的,和两位老人很亲。现在我的儿子8岁了,我非常想让孩子见见他的曾祖父、曾祖母,和我产生一种情感共鸣。”找到西郊福寿园咨询的还有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她想用剩下的时间给年幼的孩子做一个数字人,陪伴她长大。然而,也有市民认为,生活要向前看,不应过度沉浸在悲思中。“复制一个同样的人,就能缓解自己的痛苦吗?会不会在之后陷入更大的空虚?”45岁的市民庄尼强提出这样的思考。AI“复活”亲人 要注意这些条款生成式AI技术浪潮下,和逝去的亲人“再见一面”成为可能。由此带来哪些法律挑战?监管面临哪些难题?重庆日报公益律师、北京市康达(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高金宽表示,逝者的直系亲属使用逝者生前的照片、视频或语音样本,通过AI技术“复活”逝者,不管是为了缅怀、追思目的,还是为商业目的使用,一般不会涉及侵权问题。他说,我国已出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管理暂行办法》,对的AI技术“复活”逝者这类技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具体来说,提供服务的机构,在接受逝者直系亲属委托时,要严格审查逝者与委托人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委托人提交的逝者照片、视频等相关数据素材的来源是否合法。此外,服务机构应当对处理的相关数据进行保密,并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生成的内容进行标识,避免公众混淆或者误认为是逝者本人的言辞。高金宽特别提醒,如果要通过AI技术“复活”公众人物,比如已逝的影视明星等,应当获得逝者近亲属的同意及授权。否则,就有违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会构成民事侵权。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095829.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