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鹅扑棱了几下翅膀,搅动起一池春水,随即,响起骆宾王的那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江面之上,灯火正在摇曳,良苗怀新,俱是勃发之相。杜甫忍不住写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些著名诗人笔下的千古名句,如今可以通过AIGC技术生成动画。
近日,国内首部文生视频AIGC动画片《千秋诗颂》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引起了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在社交媒体上也呈现出口碑的两极分化。
有人赞叹,国内AIGC动画起步好快,这是现代科技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双向奔赴;也有人表示,“曾经我们学了那么多古诗却不懂其中的意境,羡慕现在的孩子们”;
但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AIGC距离讲好故事还有多远?这是否像“为了一碗醋而包了一顿饺子”?
AIGC怎么做动画?
《千秋诗颂》从美术设计到动效生成,再到后期成片,均为AIGC辅助制作。
AIGC其实就是“AI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来生成所需要的内容。此前大热的Sora、以及阿里刚刚发布的“EMO”等,都是AIGC的实际应用。
那么,人工智能究竟是如何生成《千秋诗颂》这部动画片的?首先,需要上传人物形象的图片;其次,输入概念设计关键词,例如“中国风”“唐朝”“中年”等;接下来就是场景设计,输入场景建筑美术关键词,例如官员宴客厅,即可生成符合要求的动画场景;此外还有一些辅助特效。
图片说明:场景中的熏香炉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透雕忍冬纹五足银熏炉”的动画复原
连贯流畅的转场镜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秀美隽永的高清画面,对于动画作品而言缺一不可。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这部作品里不少人物其实都有“真人”。服饰及相貌由真人装扮后再通过AI进行动画转化完成,针对五官等细节,后期团队更是“精雕细琢”。
图片说明:角色实拍后由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动画造型
为了更真实地呈现古诗词中的人物和故事,片中的建筑、酒具器皿、摆件等道具的创作依据都源自博物馆现存的文物及图片。运用AIGC,研究团队对这些文物进行动画复原,让文物“活”了过来。
借助AIGC工具,制作团队得以大幅提高美术创作的效率。“传统的纯人工制作,我们团队以前一个月只能做一集,但现在一个月可以做三集。”在《千秋诗颂》导演看来,AI并非要替代人类,而是帮助人类提升了效率。在同等预算的条件下,按照传统动画制作流程计算,《千秋诗颂》至少需要8个月时间,在AIGC赋能下,制作周期缩短至4个月。
“由于数据、算力等资源限制,我们所研发的大模型在视频生成能力、时长、质量上与Sora还存在差距。”《千秋诗颂》技术总指导、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林达华说。但他表示,国产大模型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表现,以及与媒体编创实际生产流程的融合上,已逐渐显露出特色优势。此类产研结合的新技术发展模式,将使得我国的技术发展走出差异化的道路,并且形成我们的文化特色。
AIGC只能表现皮毛?
在技术方面,《千秋诗颂》确实惊艳了一把,但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记者随机查找社交媒体发现,在《千秋诗颂》官微下面,一条“起步,虽艰难,但步伐自信且坚定”的评论获得了最高赞。有人认为这部动画片是很棒的普及古诗词的方式,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唤醒了他们儿时的美好回忆。
但硬币总有正反面,记者也注意到,服装设计师“星河Shinho”指出《千秋诗颂》中有不少常识性错误:比如,插秧时穿着带有长角的幞头,还有站在水田里不挽起裤脚,以及完全不符合劳动群众的穿衣风格等等问题,这让她感觉看不下去;也有网友表示,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但是AIGC只能表现了皮毛,比如李白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交融、浩浩荡荡的情景在动画片中也是难以体现。
诸如这样的讨论不止《千秋诗颂》,此前一部名为《时空·洛神赋》的AIGC微电影也引发网友的类似讨论。这部1分30秒的微电影从头到尾只有两位工作人员参与,AI生成的分镜头就有31个。
图片说明:微电影截图
有人表示,AIGC技术现在已经这么燃了吗?忍不住想分享到朋友圈;也有人觉得,不就是文字生成图片,然后图片微微地动一下,就能叫视频吗?
AIGC能讲好故事吗?
面对像《千秋诗颂》《时空·洛神赋》这样口碑两极分化的局面,有人不免产生疑惑——AIGC能讲好故事吗?针对这部作品所引发的诸多讨论,晨报记者联系了相关的专家和学者。
围绕国漫崛起的话题其实一直不断,这些年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2015年,一部名为《元日》的国风动画片曾惊艳到众多国人。这部作品的作者是来自上海的林旭坚和他的团队。他们后续推出的《游子吟》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作品,至今依然位列豆瓣“8分俱乐部”。
图片说明:目前《元日》在豆瓣上依然保持8.5分的记录
时隔多年,新闻晨报记者再次联系到林旭坚。他正在筹备自己的新电影。第一个问题,不免落俗地提到了Sora。没想到,林旭坚幽默地表示“毫无兴趣”,“AIGC技术即使再超前,也缺乏了人的属性。但我并不排斥AIGC技术,如果有同行做出优秀的作品,我也会去观看。”
AIGC技术对动漫行业的技术大变革,也让众多从业者产生疑惑,这个年代讲故事还重要吗?林旭坚不置可否。“不管是实拍还是动漫,亦或者是AIGC,故事还是核心。如果叙事都讲不好,何来打动人心这件事?”在他看来,叙事永远是前提,但技术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我觉得动漫的想象力太重要了,不要让技术限制了你的想象,而是帮助你的想象。”
AIGC技术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技术是否真的会颠覆动漫行业”的讨论和关注,对此,新闻晨报采访到了法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杨吉教授,他认为这种说法是洪水猛兽。动漫都是工业了,绿幕布就相当于原先电脑CG技术的迭代和演进。技术的变化一定会让视听语言更加丰富,手段更加高明。所以还是要用乐观、积极心态去看待AIGC赋能动漫行业。
杨吉也指出目前AIGC技术可能会存在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以真人为底座,进一步生成AIGC数据会牵涉到的版权问题。杨吉表示,AIGC内容生成不是从“0”到“1”的过程 ,而是基于内容算法去抓取模板,包括机器的学习,把现有的模板进行“1+N”的演算生产。这个过程可能会把别人享有著作权的产品在未经著作人的同意下为我所用。第二个就是超越法律之外的伦理问题。
“这两天阿里刚发布了图生视频大模型‘EMO’,做得好叫‘EMO’,做得不好也让人‘EMO’。”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杨吉建议不仅要利用AIGC技术加快动漫行业的制作效率,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基础研究,尊重真正的专业和专家,同时有相应的伦理和法规。此外,在动漫行业人才培养方面,高校也要跟上脚步,对于技术能替代的专业就要尽快进行更新和替换,才能真正赶上这个时代的变化。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收录或投稿,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芒果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gcj.net/1091281.html
温馨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